O2O之後的新零售模式
- J Chang
- 2022年10月2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3年10月28日
上一篇我提到現今有73%的消費者, 在決定購買的週期比以往更長久,最重要的原因是『避雷優先!反覆⽐對,為了不想買錯⽽後悔』大多數的消費者他的購買流程會是↓
如今O2O之後的新零售模式已經改變為:『先去看哪個品牌討論度很⾼,再針對⾼討論度的品牌往下研究。然後去各平台看價位、功能,把看不懂的功能拿去 Google,了解代表什麼、哪幾個廠牌有。最後會到討論區找每個⼈的使⽤習慣跟結論,看看⼈家⾛錯路的⼼得。』
期間消費者搜尋週期中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或者感覺所爬到的文業配味道很重,此時才會有可能到實體通路去體驗或諮詢。
但是! 任一節點中如果有五個⼈跟你說有問題,你還會呆到去碰嗎?更別提消費者會到實體通路體驗,哪怕是打電話給你詢問。

因此從Google 發表的《2022 智慧消費關鍵報告》分析中我們更可以發現這其中解鎖方程式。從圖(分析圖來源Google)中我們可以知道消費者為了反覆確認購買需求,會花更多時間、透過多元渠道與品牌接觸,而過程中一旦碰到體驗斷點便可能放棄交易,所以我們要做到的是在可能的節點中,盡可能達到良好的消費體驗。
以人為本,從體驗下手
同步線上、線下資訊:任何組織管理最忌諱的是多頭馬車以及過分發散的數據資料,我們可以將購買紀錄, 客戶意見, 評論或者已行之有年的客戶集點等資訊同步,讓實體通路迅速掌握每位客戶的需求,藉此提升顧客購買體驗,同時實體通路亦須擔負前線收集資訊的任務,以達到規劃行銷活動時有參考依據,最起碼你可以降低廣告投遞的學習成本。
推播個人化行銷內容:了解、分析潛在消費者,規劃適當的行銷策略,針對不同的客戶輪廓推播專屬的行銷內容。藉此跟潛在消費者塑造出共同的語言,增加互動、拉近距離,進而逐步培養出忠實顧客,增加他們在你這邊消費的生命週期。
我們都知道 (業績=流量X客單價X轉換率),我以我某客人的數據為例
合作前他的2021第二季是這樣↓
流量583,920 / 觸及196,133 / 廣告花費274,340 = 平均單月業績4百萬
合作後第三季(我從7月中接手)
流量1,130,718 / 觸及392,039 / 廣告花費373,470 = 平均單月業績9百萬
所以當你有做好眼前的事情雖然增加10萬的廣告費,不僅你的流量和觸及都有50%的成長,業績更有著225%的成績單。因此可知接下來的你與消費者的互動將是盡可能的延伸觸及各個消費節點,抓緊消費者眼界,大幅減少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以貼心、真實的作為,以亦商亦友的新消費關係,從如何讓消費者購買變成如何滿足消費者,理性打底,感性加值的企業行動達成績效轉換進而提升品牌的話語權。
#新零售#消費行為#O2O虛實整合#消費體驗




留言